top of page

日常問句|如何建立自己的靈感儲藏庫?

你是否偶爾情緒澎湃,想要儀式感地記錄下什麼,卻發現靈感枯竭?

你是否經常看著國寫第二大題發愣,不知道感性題該寫下什麼故事?

你是否想在日常的IG文案、限時動態、個性簽名裡符合心情地添加句子,

但不想頻繁撞哏網路常用文案?



今天本次專欄嘗試著告訴你可以在生活中累積靈感、素材的小技巧,以及閱讀、觀影後如何有效率又符合自身運用地摘錄、分類主題,希望對觀看的你/妳有所幫助!


STEP.1 建立自己慣用的紀錄平台與方式

無論是習慣以手抄累積,或是慣以手機、電子紀錄,可以使自己固定一種記錄模式,逐步積累,便可以在緩慢記憶中建立成就感,進而更有動力增添內容的豐富度!



/ S:「獨一無二的素材小本本」/「手機在手,世界我有!」


大家也許會在各種國文課或英文作文課裡聽到老師這樣的叮嚀:「這句話這麼棒!趕快把他記到你的筆記本,用在考試作文裡!」不過我們大多會因為尚未有類似的習慣、或是不知從何記起,而把金句好詞又擺在一旁。接下來為你介紹幾個建立習慣小技巧,讓你順利養成屬於自己的靈感儲藏庫。


(一)由一本書、一部影劇開始:

如果沒有日常累積的習慣,試著在觀影或閱讀後一次性累積完部分語錄、靈感的擷取,會是極好的嘗試。


(二)從模仿、抄錄到自主:

在練習初期,可以瀏覽各種影評創作者、或是各社交平台裡的文字創作者們,所慣用的「語錄」搜集方式,在多方搜索後,了解適合自己的金句節錄方法,以及提高欣賞的感知與靈敏度:哪個情節轉折處可能誕生金句?哪些場景觸動人心、視覺鏡頭足以提高自己的摹寫?

慢慢地養成自己的資料收集SOP!


(三)反覆閱讀、適時暫停:

重複觀看也許能一次次擷取到截然不同的情感訊息,甚至細細咀嚼其中文字的巧妙。觀影亦然,在不影響情緒連貫的前提下,暫停、重播那些經典場景,試圖感知其中鏡頭、燈光場景的絕佳運用,便可以讓每一個我們都成為高明的「虛擬導演」,在每次下筆時,著墨吐字皆充滿畫面感!


(四)電子設備專用—— 善用手機小技巧

善用IPhone備忘錄、手機內建便利貼、Line群組記事本、google應用平台等你習慣使用的平台。並適時運用截圖、文字辨識、螢幕錄製、排版分類小工具,皆可以使我們成為資訊小達人,有效地替我們加快搜集資料的速率~



STEP.2 養成「系統性」的寫作習慣

凡事皆可以從反覆練習中成為習慣。


大考作文或是作業發表中所需的思考、故事,其實極少數是臨場發揮的靈光乍現。大多皆是日常所積累的凌亂搜集箱,在翻箱倒櫃的頭腦風暴時,適時地翻找出契合的轉折與寄情於物,而這些日常的經驗累積,皆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養成「系統性」的寫作習慣。無論是少量文字為插圖作注,或是簡約背景圖片搭配長篇大論,都可以是極好的紀錄習慣。舉例而言,Y習慣以週記的方式在IG上建立「Fraction」系列的限時動態,我則會不定時以主題不限的瑣碎文字,累積「Nonote」系列的日常雜談。看似任意而隨性,然而這些靈光一閃的碎片,卻都有可能成為某次因緣際會的命題作文裡,成為與同儕共鳴的故事題材之一。

又或者,自行撰寫影評、歌詞二創、樂評記錄等,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嘗試文字產出,都會是值得維持的習慣!


STEP.3 嘗試從生活中其他的知識領域中累積寫作靈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與大家說明,以下是兩則我很喜歡的散文內容,便結合了許多非文學的元素和知識,甚至是平常我們不會關注到、意識到的寫作亮點,但對於閱讀者而言,卻會覺得你是個有趣的靈魂,甚至是學而用之的最好代表,尤其是對於自然組、或是對科學類領域有涉略的人更能夠由此出發,科學和文學的元素相結合所誕生的書寫,真的很獨特很浪漫!


「從筆畫、部首提筆,見回憶種種」


樹,木部,十二劃。這個「樹」曾是我最討厭的生字。每寫一次就怨一次吳剛:為什麼他的巨斧不砍掉這些惱人的笨筆劃?要知道這雜草般的生字,可是小手最大的夢魘,它還害我被豬頭老師罰抄,整整兩百遍。沒錯,我是故意把它簡寫成「村」的,誰叫它這麼難寫!

老師好不容易找出原因——我總是把左邊的「木」寫得很大,占半格,而且枝幹粗壯,儼然是上了年紀的老喬木;其餘筆劃變得好幼小,像吋短的豆苗苟活在地表,後來乾脆拔掉。為了此「樹」,老師在作業簿上澆了半升口水,我同時聽到兩種躍然紙上的呼聲:喬木得意地冷笑,豆苗在溺斃邊緣求饒。占半格的問題,我足足反省了一支冰淇淋的時間。我一點都沒錯!樹是大木,所以「樹」字的「木」旁一定要夠大。奇怪,老師怎麼想不通這道理。

學無止境的生字對我而言,等於一棵特大號的喬木,我是那有待進補的白蟻,六肢虛軟,觸角迷茫。張開成長中的複眼,我跟豆苗一起蹲在地表,仰望喬木的身軀,沿著說不上尺吋的根莖,仰望仰望再仰望,直到痠了眼睛疼了頸項。就這樣,我被生字一筆一筆地揠苗助長,長成書生的呆模樣。

我討厭「樹」,是因為我喜歡樹。

於是我把回憶逐格倒帶回來,然後假想——如果沒有榕樹林,我們這群不學無術的村民,會以什麼樣的形態來消磨時間?最先想到水部五劃的「河」。易寫,又好記的「河」,偏偏水濁不見魚,流勢又急如催命,當然不是一條人緣很好的流域。

太遠,太濁,太滑,太急。筆劃很少的「河」,絕對是一個被排除的地理。

山部五劃的「岩」呢?村口有數十塊由山壁崩落的花崗岩,大者如丘,小者如球。想想也不妥當。難不成叫老態龍鍾的長輩來攀岩?在山部裡書寫一節陡峭的生命,那我們的童年足以成就一部琳瑯滿目的傷殘紀錄。我真不敢想像。凶險的「岩」,並非一個滋長得出生活情趣的好地點。

排除了五劃的岩堆與河水,只剩下田了。田部零劃,太單調的阡陌,只能吸引青蛙到此玩耍。

我不知道筆劃是否跟生活內容保持某種神秘的正比例。但那些筆劃太少的山水,確實無法架構起童年既豐饒又雜亂的記憶。唯有木部十二劃的「樹」,才能讓我從容地攤開、晾起微潮的歲月。 (木部十二劃)


「青春是一部在時光裡實驗求證的科學方法」


我們揣著生命的培養皿,豢養年少的青黴菌。手握藍墨筆桿的維管束,執筆為劍,虎嘯龍吟間不知傷了多少人。


技巧之後⋯⋯?

寫在本篇的最後,不知以上這些簡單的小建議是否有令閱讀的你,對於日常隨筆更加熟悉,或是因此有所興趣。無論是嚴謹的科學理論、反覆推敲的哲學悖論、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的觀後感,我認為一切書寫的緣起,皆應該是怦然震撼、有感而發,任何習慣或興趣的養成都建立於熱愛。

祝願每個你,渴望在少年時代留下點印記、用文字提筆作注的你,能夠興然寫作,感動自己。


如日初升,靈感從天上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