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詩推薦|〈蒹葭〉/陳義芝

S説 / 當初看到這首新詩便覺得很震撼,其中的經典、古文化用不計其數,並且融入的自然而巧妙。因此做以下推薦,並且就其中的引用之處進行注釋。



秋水潺湲地走進相望的瞳仁深處 玉臂已覺清寒的時節 我突然想起圈點過的《詩經》 恰恰攤開在最美的〈蒹葭〉那頁 且心痛地想著萋萋的蒹葭 是長在懷思的水湄啊 這段情懷遠從溱水洧水流向南 紛歧的水路錯落的澤鄉 再南,如候鳥南飛 渡過山原及海峽 如今駐停 鳥島上心怯的急流邊 這樣的纏綿世世有人傳唱 以古典的現代詠歎最最赤裸的白話 最早應是周代正昇平那年 在多情的〈鄭風〉、〈秦風〉中 直到晚唐五代宋 剪燭的燈下或騎驢的背上 始終低回 總是疼惜著伊人 疼惜今生未了的情緣 當苔濕而又迷茫的路如秋意長 我感覺不論白露未已或已 恍惚的身影都成了夢裡的蓮花 那比七世更早以前 就注定要使人痛苦的人啊 亭亭那朵,在蒹葭的水域 在孤鶩斜飛的水中央 我偷眼望著,簌簌垂淚 費神地 為夜空繫上一顆顆 晦澀的星結 此後 應溯洄而上或溯游而下 應褰裳涉水或放棹流渡 啊,泠泠的弦聲仍不斷從上游漂來 我隨手截撈,默默地咀嚼 白蓮清芬 萬種的風華


S的不專業解析/


秋水潺湲地走進相望的瞳仁深處

潺湲:水流動緩慢的樣子,具狀聲效果。

秋水:典出《西廂記》望穿秋水,指那澄明如秋水的雙眸


秋水自古今化用有了諸多意涵。其中,莊子〈秋水〉一文、與王勃〈滕王閣序〉裡「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經典用法,皆是用來指真正的秋天江水。

然而,到了原版詩經裡的〈蒹葭〉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其中的一方秋水,與思念之人,便誕生了「秋水伊人」這樣的說法。當然,其中的秋水指的仍是真實的水本身。

除了西廂記「望穿秋水」形容透徹雙眸外,蒲松齡《聊齋誌異》裡也寫道「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亦是形容一個人的眉目相貌。

至於要怎麼判斷,究竟是江中秋水,還是眸中清池呢?

其實可以透過詩中前後文的詞彙判斷。舉凡本首新詩,「走進相望的瞳仁」代表兩人是對視的,便可判斷出句首的秋水,指的便是愛人的雙眸。同樣,在聊齋誌異裡,第二句的「蹙損春山」指的其實是輕蹙的眉頭,可見蒲松齡正在刻畫人物臉部動作,即可判斷出前句的望穿秋水,寫的是人的眼睛。

玉臂已覺清寒的時節

化用杜甫〈月夜〉裡有名的詩句典故「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

我突然想起圈點過的《詩經》 恰恰攤開在最美的〈蒹葭〉那頁 且心痛地想著萋萋的蒹葭

蒹葭原文裡,運用不同疊字詞形容這種蘆薈水草,蒼蒼、萋萋(通淒淒)、采采,皆是植物茂盛之意。而本句化用「萋萋」,除了延續原文裡蒹葭茂盛之意,也隱含著心痛的淒然之感。

是長在懷思的水湄啊

「懷思的水湄」對應原文的「在水一方」

這段情懷遠從溱水洧水流向南

《鄭風·溱洧》:〈溱洧〉為鄭國的二水名,也是來自詩經十五風裡「鄭風」的作品。其中,鄭衛之音在詩經風格中,是最多愛情詩的派別。

紛歧的水路錯落的澤鄉 再南,如候鳥南飛 渡過山原及海峽 如今駐停 鳥島上心怯的急流邊 這樣的纏綿世世有人傳唱 以古典的現代詠歎最最赤裸的白話 最早應是周代正昇平那年

「周代昇平」指詩經的出現(西周前至春秋中),並呼應下句的〈鄭風〉〈秦風〉

在多情的〈鄭風〉、〈秦風〉中 直到晚唐五代宋

「晚唐五代宋」晚唐代表為唯美派的李商隱與溫庭筠,五代詞宗則以「花間鼻祖溫庭筠」(溫飛卿)獨攬花間詞派。宋朝初期流行西崑體詩,以及漸成主流的宋詞。以上作品類型皆含唯美雕琢的文學意義。

剪燭的燈下或騎驢的背上

此句運用兩個典故,包含李商隱〈夜雨寄北〉裡的「共剪西窗燭」與李賀的「騎驢覓詩」。

「騎驢覓詩」指的是文人外出尋找靈感,尤其是當代奇險派詩人,多透過遊歷來積攢寫作素材。如我們提及「騎驢」,便會聯想到的李賀、賈島,以及孟浩然、歐陽脩等,皆有乘驢行跡的形象輪廓。

始終低回 總是疼惜著伊人

蒹葭「所謂伊人」

疼惜今生未了的情緣 當苔濕而又迷茫的路如秋意長

「苔濕之路」象徵久未行跡的僻徑,引用「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久未嘗相見,格外想念。

我感覺不論白露未已或已

化用詩經〈蒹葭〉「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典故,指未蒸發乾的露水。 恍惚的身影都成了夢裡的蓮花

夢裡的蓮花運用典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蓮,加上在夢裡,更添無法觸及之悲哀。

那比七世更早以前 就注定要使人痛苦的人啊

「七世夫妻」象徵相愛但不可善終的感情,同上句的蓮,下句的蒹葭般,可望不可及。 亭亭那朵,在蒹葭的水域 在孤鶩斜飛的水中央

融合〈滕王閣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與蒹葭「宛在水中央」,但無法相見,難以齊飛,於是僅能斜飛水中。

我偷眼望著,簌簌垂淚 費神地 為夜空繫上一顆顆 晦澀的星結

「星結」,是成串的星子,也是難解難釋懷的「心結」。

此後 應溯洄而上或溯游而下

運用〈蒹葭〉「溯迴從之,道阻且長。」作者前後方向不定,不知是否該逆流而上。

應褰裳涉水或放棹流渡

〈褰裳〉為詩經裡的鄭風詩歌。褰裳涉水便是原文裡「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白話版。

放棹:乘船、行船

啊,泠泠的弦聲仍不斷從上游漂來 我隨手截撈,默默地咀嚼 白蓮清芬 萬種的風華

這幾句的轉化與移覺令我很震撼。「弦聲」以形象化的方式在詩作中漂流,乃至於被作者截撈、咀嚼。

白蓮清芬融合了嗅覺,在此段的「萬種風華」裡,有了豐富感官的刻畫。


在談情之作氾濫多元的時代,究竟什麼能被留下?

不可思議的,我們發現最打動人的,竟可能是山間水月,茂盛蒹葭、未晞白露。那些欲説未說,夢裡才能見其全貌的感情。

「化用」是如今我認為比起引用更高深也更有技巧性的手法,它融合前人巧思,甚至推翻重製,卻在一次次看似跨越時空對談間,使被談論的人事物一次次地加深光影,拓其輪廓。如同我們高中課文裡常談的「項羽烏江自刎」,後世便有許多作品展現不同的立場與判斷。

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褒義

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貶義

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叩問


此刻繁忙卻又被動單一化的人間,我們短暫的透過《詩經》與愛情,完成一次意外的逍遙遊,挽袖涉水,風拂綠江,現實無法對望的秋水之瞳,在水一方分隔兩地的戀人,欲語還休,於是〈蒹葭〉替你訴完情愁。



最後,為各位附上〈蒹葭〉原作,可以相互對照:


蒹葭(1)蒼蒼(2),白露為霜(3)。所謂(4)伊人(5),在水一方(6)。

溯洄從之(7),道阻且長(8);溯游(9)從之,宛在水中央(10)。

蒹葭淒淒(11),白露未晞(12)。所謂伊人,在水之湄(13)。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14);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15)。

蒹葭采采(16),白露未已(17)。所謂伊人,在水之涘(18)。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19);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20)。

1. 蒹葭:蒹,荻葦;葭,蘆葦。多年生水草。

2. 蒼蒼:因茂盛而造成的深青的顏色。

3. 白露為霜:陳奐《傳疏》:「白露為霜,乃在九月已後。」

4. 所謂:常常說起的,即思念、思慕之意。

5. 伊人:猶言「那個人」。伊,是、此,指示代詞。

6. 在水一方:馬瑞辰《通釋》:「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在水一方,就是說「在水的另一邊」。

7. 溯:音訴。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都叫溯;此句的「溯」,從下文的「道阻且長」來看,應指在陸上傍水走向上游。洄,曲折盤旋的水道。溯洄,逆流而上。從,接近。

8. 道阻且長:阻,險阻,指道路上障礙很多;長,遙遠。

9. 溯游:順流而行。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10. 宛在水中央:宛,宛然、好像。水中央,水之中。馬瑞辰認為央、旁義通,水中央即水之旁,亦可參。從以上四句見出伊人所在的地點,似是一條曲水和一條直流相交之處。詩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見伊人在曲水的彼方,好像被水包圍著;如走向曲水的上游,雖然可繞到伊人所在的地方,但道路艱難而且遙遠。

11. 淒淒:毛傳:「猶蒼蒼也。」《釋文》:「淒,本亦作萋。」萋萋,茂盛的樣子。

12. 晞:乾。

13. 湄:水草交接之處,即岸邊。

14. 躋:音基,毛傳:「升也。」指上坡路。

15. 坻:音持,水中高地。

16. 采采:茂盛的樣子。

17. 未已:已,止。意味露水還沒完全乾。

18. 涘:音四,水邊。

19. 右:迂迴、彎曲。

20. 沚:水中的小沙洲。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